【相关新闻】
李强同德国总理朔尔茨共同出席第十一届中德经济技术合作论坛和中德企业家圆桌会
当地时间6月20日下午,国务院总理李强在柏林同德国总理朔尔茨出席第十一届中德经济技术合作论坛闭幕式并发表讲话。出席中德经济技术合作论坛前,李强和朔尔茨共同出席中德企业家圆桌会。
(相关资料图)
持续把握中欧务实合作的正确方向
□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 董一凡
6月18日至23日,国务院总理李强对德国和法国进行正式访问,并出席第七轮中德政府磋商以及新全球融资契约峰会。此次访问是李强总理就任以来首次外访,也是中国和欧洲上半年以来互动和交往高潮的延续,进一步凸显了中国对中欧关系的高度重视,以及中欧关系不断向上向好发展,推进双方共同应对全球挑战及促进各领域合作的积极意愿。
此次访问中,从高层交往到企业交流,中方不断释放与欧盟携手合作,在共同的机遇和挑战面前团结向前、相向而行的信号。李强总理先后会晤了德国总统施泰因迈尔、德国总理朔尔茨、法国总理博尔内、法国总统马克龙、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法国参议长拉尔歇等政要,全面覆盖德法两大国及欧盟机构。在推动企业和地方合作方面,李强总理先后同德国工商业代表座谈交流,出席第十一届中德经济技术合作论坛、中德企业家圆桌会,参访德国巴伐利亚州,出席中法工商界晚餐会。在双边和全球重大议程上,中国政府在第七轮中德政府磋商以及新全球融资契约峰会亮相备受关注。可以说,中欧务实合作正从多层次、宽领域注入重要动力,未来双方把握互利共赢大方向仍需三方面持续发力。
一是坚持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主基调。在当今全球政经形势严峻复杂,风险挑战不断增加的背景下,中欧双方更应冷静思考、顺应规律、把握大势。面对风险增加的现实,中欧之间应该理性、客观把握风险与合作的关系、安全与发展的关系。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合作才是最大的风险,不发展才是最大的不安全,中欧双方应坚持对具体问题协商合作,共同防范应对,加强国际合作才是最好的去风险路径。从中欧近半个世纪交往历程看,开放包容、合作共赢是双方合作不断取得进展和成功的基石。未来,中欧企业应以高质量高水平的务实合作,更好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依托中欧双方各自市场深化产学研合作,继续实现双赢。
二是坚持经济技术合作趋势。中欧双方在高端制造、现代服务业、绿色转型、数字经济等领域有很大合作潜力。加强企业间创新和技术合作,将为中欧合作提供新动能,培育新增长点。中国与法德经济技术合作规模大、基础好、范围广,相关合作对中欧带动作用明显,两国和欧洲企业完全能以中国为家,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见证者、参与者和受益者。中方倡议中德成为“绿色同行”伙伴,推动绿色能源科技研发、产业技术升级,中德双方一致同意建立气候变化和绿色转型对话合作机制,中法应通过法中战略对话、高级别经济财金对话、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加强协调,在深化核能、航空航天等传统领域合作的同时,挖掘在环保、数字经济、人工智能、先进制造等新兴领域合作潜力。
三是携手为全球治理和发展作出更多贡献。中欧都坚定支持多边主义,在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议题上有广泛共识,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有利于推动世界向和平、稳定、繁荣、公平方向发展,将为世界注入稳定性和正能量。面对全球发展融资缺口,中欧应共同推进全球金融治理体系向着更加公平合理方向改革和发展,推动欧盟在内发达国家切实履行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援助和资金承诺,中国以务实举措、力所能及方式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更多支持。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中欧应在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下,以负责任态度参与推进全球能源转型和应对气候变化,在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进程中坚持互利共赢、深挖合作机遇特别是第三方合作潜力,取得更多共赢成果。
今年是中国和欧盟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20周年,面对百年变局与机遇和挑战交织的时代,中欧理应顺应世界大势、把握时代脉搏,继续走稳相互尊重、彼此互信、务实合作的成功之路,为中欧关系发展持续赋能。
【专栏作者简介】
董一凡,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是欧洲经济、欧洲一体化、欧盟能源问题等。
【环球论坛简介】
大众日报国际新闻评论专栏《环球论坛》开栏于2007年5月19日。栏目主打热点国际新闻解读,着力在新闻的深度延伸上下功夫,靠独家权威新颖的观点和论证确凿、鞭辟入里的深度分析影响读者,告知读者“新闻背后的新闻”。
《环球论坛》专栏欢迎读者用户赐稿。
关键词: